第十章 道德经研习

此章是教导我们如何实践来体会提升我们的心灵。
 
让身心合一,24小时不间断的,做任何事都手到心到,也就是表意识和潜意识一致运作,活在当下。
让心柔软,心能够清醒明觉,不心猿意马,让境界穿流而过,不在心里留下痕迹。 要做到,我们必须能够来到“全然接受”当下所有的一切,包括自己;并“容许”所有一切的发生。之后,要去“感恩”﹑“原谅”所有一切,再去感受“大爱”。
扫除心灵污垢,24小时不间断的净化我们的身﹑口﹑意,也就是“自净其意”。

在社会工作或做事,不要带有自私自利的心态去做,不要以自我为出发点,而以无我无私的精神去做。这是一个比较具体我们日常拿来训练的方法,需要一点一点的体会成长。
让我们的六根与六尘接触时保持柔软, 也就是保持安详﹑宁静﹑大爱。
当你明白了宇宙的真理之后,要看到还有没有“好为人师”的心,还能不能“虚心学习”,能不能大智若愚。

自然法则的运作方式:自然界创造万物,养育万物,而又不占为己有(注:当中没有“我的”存在)。自然界做成了任何的事情,不会觉得自己很厉害,不会等着别人来称赞(注:当中没有“我是﹑我能﹑我慢”存在)。自然界养育万物,并不会强迫主宰万物的成长方向,而是默默的协助万物,比如:一棵芒果树的成长,自然界不会强迫这个芒果树要长得很壮,结出很多的果实,而是在这棵芒果树成长的过程,如果它缺乏水,自然界就给他水,如果说它缺乏养分,自然界就给它养分,至于芒果树会长成什么样子,自然界都不会去主宰(注:当中没有“主宰”存在)。

这就是自然界以道为主所展现出来的德行。如果我们人也能来到自然界的那种无我的运作方式,试问我们又哪里会有痛苦呢。

第九章 道德经研习

这一章用了反转的方式来表达一般人不应该对事物有所执著,因为如果有所执著,对于所执著的事物,我们就会只看到我们想看到的那一面而已;而另一面呢,因为没有看到而不小心种下了祸根而不自知。

有所成就才能,就到处去跟人家炫耀,惹人厌,此时不如保持沉默来的好。
(试想想,如果你有一个朋友一跟你聊天,都是在谈自己的丰功伟绩,你能跟他谈几久呢?)
锋芒毕露,容易招人嫉妒,别人一有机会就会把你拉下马。
金钱财富,只能够在我们这一生用而已,之后呢,就等着给人家瓜分了。
一朝得志,语无伦次,很容易招惹到不该惹的人而种下祸根。
所以,人如果能够发挥自己才华的同时又能保持谦虚,才是符合大自然法则的运作方式。

第八章 道德经研习

这一章主要是描绘出水的特征特性如何与“道”相近。
而如果人的心境能够达到与“道”相近的时候,能够展现出来的情况又是怎样。
我觉得为什么要用水来描绘呢,是因为“道”很抽象,用水来描绘,就会比较具体一点。

水本身是没有“自我”的,而且非常柔软,不管外面什么境界,水都能随顺因缘渗透进去。
因为没有“自我”,所以就没有“自己的事”,所作所为,都是利他自利的。
没有了“自我”,就不会有“我有功劳”这种想法出现了,所作所为,也就不会争功了。
没有了“自我”,就不会有“二元对立”,就算众人认为肮脏的地方,水都会一视同仁的。

如果人的心境来到与“道”相近的时候:
不管身在何处,都安心自在。
心境广阔有如无底深渊。
与人相处,并没有抱着任何的恶意。
所讲的话,都是自己了解的可靠的才讲。
用公平公正的心处理事务。
办事能力增强,因为处理事情时,不会被很多的想法情绪分散注意力。
能够以清静的心了解当下的情势,当判断该行动的时候马上行动。
没有争强斗胜的心,反而能够把实力发挥得更完整。
没有任何的担忧,感受当下的每一刻流动。

如果人能够来到这种心境,无时无刻都是快乐的。

第七章 道德经研习

天地之所以能长久,因为天地无我(没有自我),没有做自己的事。
天地的作为都是利益万物的,没有为自己而做的事。
天地不断的利益万物,使万物生生不息,万物生生不息,同时也令得天地能够长久。

 所以[明白真理实像的人]亦都仿效天地,以无我的心境来做利益众生的事情,把自我的考量放在最后。
因为没有私心的作为,反而能够让他的功德流传百世。

第六章 道德经研习

[道]宇宙本体不生不灭。
[道]是创造万物的母体。
[道]是万物的源头。
[道]能够化育万物,是因为里面充满了能量,用之不尽的能量。